|
城市街道實現“限時保潔”2017-06-01 20:23瀏覽數:402次
干凈整潔的環境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最直接體現。在我市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活動中,3000多名環衛職工積極參與,用辛勤的汗水提升了城市的品質。日前記者走近他們進行采訪—— “城市街道更加干凈了,沿街商店門前也更加衛生了……”提到近年來邢臺城市環境衛生的變化,市民劉子謙贊不絕口。他說,這與環衛工人們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。 5月23日凌晨四點,環衛工人張大姐便來到中興大街開始晨掃。連續工作了兩個半小時,她把轄區內的道路全都仔細清掃了一遍,有的地方還清掃了三四遍。確認轄區沒有發現新的垃圾后,她才與負責白班的王師傅交班。王師傅騎上三輪保潔車,又開始不停地巡回保潔,確保地面垃圾五分鐘內被及時清理。“我們幾個人輪班保潔,一發現有垃圾落地,就必須馬上清理干凈。”擦把額頭的汗水,王師傅對記者說。 據了解,為進一步提升城市街道環境衛生質量,市環衛處圍繞“以克論凈”“限時保潔”的理念,深入推進“一掃全保”等舉措。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精細化管理、標準化作業的運行機制,通過“掃、洗、沖、擦”,實現環境衛生清掃保潔的全天候、全方位、全覆蓋。 “道路每平方米浮塵分別不超過5、10、30克,垃圾清除時間分別不超過5、10、30分鐘。”這種嚴格的環衛作業標準在我市已全面實施。市環衛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為全力推進“潔凈城市”創建,環衛處大力實施“一掃全保”,積極構建“大型洗掃車為主、小型洗掃車為輔、定時清洗道路”的道路保潔體系,對我市道路實施深度清潔,促進市區衛生質量提高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。 城市公廁有了新模樣 “現在的公廁不但干凈整潔,里面還配備了衛生紙、干手機等,用起來很方便。”在泉北大街一處樣板間公廁,市民張明對記者說。 街頭公廁的衛生狀況直接體現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。今年以來,行走在市區泉北大街、守敬路等主要干道,很容易看到路旁公廁有了明顯變化。據了解,為徹底改變市區公廁形象,市環衛處按照“最大范圍、最高標準、最快速度”的原則,以“建”“改”“開”三個方面統籌推進市區“公廁革命”。 在市區新建59座“美觀大方、方便實用”的高標準公廁(含移動公廁),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品位、優化市民居住環境。在開元路,記者看到,新建公廁外觀設計參照了周圍建筑特點,同時內在功能也更加人性化,最大限度方便市民使用。 對市區原有的43座旱廁進行“旱改水”改造,接入供水、排水管道,增設蹲便器、小便池等設施。同時對47座水廁提標改造,增設洗手池、自動沖水等裝置,實現水廁設施、功能、服務、質量的全面提升。 為切實方便市民如廁,市城管執法局率先在局機關、局屬各單位及基層隊所共21家單位開放內設廁所,懸掛統一標識。并聯合市文明辦,結合“美我家鄉·文明邢襄”活動,呼吁市區內沿街企事業單位,免費開放內設廁所。目前,沿街企事業單位對外開放廁所數量達到150余家。 “以水洗城”變成新常態 5月27日上午,記者在泉北大街看到,環衛工人手持灑水車高壓水管沖洗便道縫隙、路沿石根等部位塵土雜物,另一些環衛工人緊跟其后迅速用掃帚將污物清理收集。在沖洗路面的同時,環衛工人還利用水泵車沖洗公交站牌、果皮箱及交通護欄等部位,并在沖洗后進行全面擦拭。擦拭過后,“城市家具”煥然一新。 據了解,為進一步提高城市衛生水平,助力“美我家鄉·文明邢襄”活動開展,市環衛處積極開展“以水洗城”,定期出動洗掃車、沖洗車沖洗城市道路、橋梁、墻體,利用小水泵在主要街道、重點路段,對便道、路沿石、交通護欄、公交站牌、果皮箱等部位進行常態化巡回沖洗,“深層次”為道路“洗顏”。 市環衛處還將加強督導考核力度,嚴格落實沖洗常態化標準,確保“洗掃、灑水、沖洗”三管齊下,對市區主要街道、外環路每天進行1遍全面洗掃、6次灑水降塵,并加班加點將洗掃范圍向次干道、小街道延伸,切實打造干凈、整齊、有序的城市衛生環境。 市民王雨涵告訴記者,他現在已經加入了志愿者的隊伍,經常參加義務勞動,與環衛職工一起清潔城市。“現在‘以水洗城’已經常態化了,我的志愿服務也實現了常態化。”他說。 記者還了解到,我市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開展以來,市環衛處從細處著眼、從小處著手,通過垃圾容器化處置、增加環衛工人保潔頻率、安排夜班專職收集人員等方式,進一步改善沿街門店衛生狀況。在很多地方,執法人員主動登門分發宣傳單,對一些不良衛生陋習及時勸說、制止。并同門店業主、小吃攤點經營者簽訂《夜市小吃攤點環境衛生責任書》,要求各攤點配備垃圾容器,做到垃圾隨產隨收,撤市后將垃圾投放入容器并倒入環衛收集保潔車或清掃車內,避免二次污染。這樣的管理和服務模式,在方便商家經營的同時,也進一步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。 下一篇: 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保潔用上二維碼
|